“从市场边缘被推向市场中心,自行车产业的生命力究竟有多长?”在日前于深圳召开的首届中国自行车产业国际论坛上,深圳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许扬的一句开场白引起与会人士深思。
产业由冷变热
面对汽车、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兴起,很多人此前曾预言自行车产业将是21世纪的“恐龙”。而欧美反倾销“围剿”,更让中国自行车产业发展一度陷入低潮,出口大幅下滑,企业倒闭成风,深圳中华自行车厂衰落即是缩影。
不过,随着自行车由代步工具向健身运动器材转型,以及早前的优胜劣汰,整个行业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。来自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显示,2003年我国自行车产量已达7985万辆,占世界的1/3强,其中出口5045万辆,整车及零配件出口共21亿多美元,目前还以10.2%的速度增长。
作为自行车产业重镇的深圳明显感到了这种温度的抬升。
隐忧不容忽视
“中国只是自行车制造大国,而不是研制强国。”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名誉会长林宗堂在演讲中并未一味叫好。他认为,虽然我国自行车产业发展迅猛,形势喜人,但一些隐忧不容小觑,否则会重蹈覆辙。
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日用机械分会秘书长张培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。他说,我国自行车产业是靠人力、土地等资源价格低廉而走俏国际市场,但利润与规模却不相匹配。大部分厂家只是搞贴牌生产,高档核心部件仍主要靠国外进口,产品同质化严重,被人牵着鼻子走。
中国自行车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海燕也指出,由于企业间不能团结,在市场争夺上竞相非理性压价,结果严重透支自身资源,最终丧失开发和服务能力,不仅给外国实施贸易壁垒提供口实,也给越南、波兰等竞争对手创造可乘之机。
合力打通瓶颈
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,把制造大国变为强国,成了与会人士讨论的焦点。台湾自行车输出同业公会常务监事陈威达认为,打通禁锢我国自行车产业发展的瓶颈,首要做的是加大研发投入,增加科技含量,提升产品附加值,形成核心竞争力。
作为行业协会的负责人,郭海燕和张培生呼吁,企业应培育行业文化,学会引导消费需求,同时在国际市场开拓上要相互团结。而协会则要注意协调矛盾,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倾斜。
对于自行车行业普遍欠缺的品牌意识,身为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主任的林宗棠格外担忧。
“随着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,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,企业在继续抢占国外市场的同时,也应该考虑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,跟紧消费潮流,以降低市场风险系数。”深圳市经贸局局长盛斌相信,自行车企业通过转型就能听到一曲《欢乐颂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