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“五一”前后,在省会潇湘大道沿江风光带迅速兴起的“双(三)人骑”(复合式自行车)运动,以其时尚、休闲、健身等特点,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加。每天傍晚,穿梭往来的“双(三)人骑”,将如诗如画的沿江风光带,拉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。然而,这种深受市民喜爱的健身运动,如今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困境。 一天赚过300多元
最直接感受到这种困境的,是当地为数众多的出租车行的小老板们。据调查,仅渔湾市天马学生公寓一带,就聚集了10多家出租车行,每家车行有一二十辆车。这一带的“双(三)人骑”数量,已达到了数百辆之多。
出租车行的生意大都集中在每天的傍晚时分,周末、节假日尤为热闹。但车行多了,生意自然不太好做了。在湖南大学宿舍区经营出租车行的一个老板感叹说:“以前一天能赚300多块,现在生意少多了!”无序的竞争,导致了这个行业的混乱局面,并呈现出某种颓势。但最致命的,却是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先天的缺陷。
潇湘大道生意独好
在出租车行老板中间,盛行着一种说法:“五一”假期临近结束时,交警部门出台了一则“禁令”,直接导致了出租车行生意的直线下降。
但据长沙交警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,其实目前对“双(三)人骑”的限制,仅仅只是基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》,具体的、针对性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。不允许复合式自行车上路行驶,主要是出于对其安全性能的考虑,市民骑这种车子上路,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交警部门目前对参与这一运动的市民主要还是教育、劝阻。而且,除机动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绝不允许上路外,对傍晚时分在潇湘大道上的骑手基本还是“网开一面”,这大概也是这一特殊景观集中在潇湘大道的原因所在了。
出租车行多是“黑户”
没有办理工商登记手续、未获得“合法身份”,是出租车行普遍陷入困境的另一个原因。据调查,这一带几乎所有的出租车行都没有办证,尽管工商部门至今为止尚未进行过干预,但这其中的政策风险,显然让车行老板们心怀忐忑,其中一些人赚了一把后,便激流勇退了。
此外,随着非典形势的缓解,河西高校区许多网吧、歌厅、舞厅等休闲娱乐场所纷纷开门纳客,无疑也使出租车行难以一枝独秀下去。
开设“特区”可解难题?
非典特殊时期催生的“双(三)人骑”,会不会“自生自灭”、就此走向没落?这其中的变数耐人寻思。
作为一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、又有市场空间和潜力的时尚健身运动,如何加以引导、规范,使之突破自身的“瓶颈”,将其定格为湘江之滨、岳麓山下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,并刺激“后非典时期”河西经济的发展,也许并不是一道“无解”的难题。
正如一位市民提出的设想:这里既然已形成了一个特色区域,能不能本着“以人为本”的原则,因势利导地将潇湘大道长达6公里的非机动车道开辟为“特区”,使“双(三)人骑”这道流动的风景能长久地亮丽下去,使潇湘大道变得美上加美?()